2024年尾声已近,一年来,凌云集团全系统各单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绩实效,四季度,全系统上下奋力冲刺,全力以赴推进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各项工作,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将为全年任务目标画出完美句号,迎接2025年,再谱新篇。
军品公司
10月17日,军品公司党委召开党委会,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凌云集团10月12日军品公司重点工作推进会精神,动员部署各军品单位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牢守高质量完成年度装备建设任务,坚定信心,攻坚克难,逐项落实好各项要求。一是全力以赴完成好军品公司年度经营考核目标,全面完成装备科研生产保障任务,努力做好成本费用管控,加大内部挖潜力度,持续提升成本竞争力;二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快重点科研项目试验进程,推进重点项目研制,将资源和力量向重点科研项目聚焦;三是研究院要坚定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发展思路,系统梳理在研预研项目,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布局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赢得发展先机,分层分类分工推进好“7+3”重点科研项目实施,以项目来带动科研能力提升;四是夯实安全质量两大基石,加快推动产品质量问题解决、归零、整改闭环,以军品四大业务流程优化标准化为根本,统筹推进新时代装备质量体系建设,压实安全责任;五是坚持技术相关多元,发展壮大优质民品项目,优化产品结构,军品民品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凌云燕兴公司
四季度,凌云集团燕兴公司坚持目标导向不动摇,紧盯全年任务不放松,坚决把“履行强军首责,确保装备质量”作为重点工作,完善体系,狠抓基础管理,系统施策,多举措提升装备品质,努力实现“两个100%,一个95%”的质量目标,全力推动装备质量再上台阶。
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质量至上”思想理念,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和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平台,深入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和凌云集团党委关于装备质量建设的部署要求等内容,确保每位员工都能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看待装备质量问题。公司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质量责任体系,压实各级领导干部责任,用实际行动夯实装备质量组织基础,不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强化基础管理,全力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效能,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结合装备产品特点,持续优化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和保障体系。公司全面梳理业务流程质量要求,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发挥质量文化的引领作用,建立“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第一次把事作对”的质量文化,营造浓厚质量文化氛围。此外,公司紧抓一线班组质量建设,通过深入一线、传递质量要求、开展质量培训等措施,提升一线员工质量基础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质量问题归零和持续改进,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质量问题归零和持续改进。公司常态化开展科研生产质量管控检查,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和保证。同时,健全质量问题检查督办机制,严格按照“双五条”归零要求落实措施。公司坚持质量曝光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有效传递质量责任和质量压力。此外,公司还狠抓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坚持“零缺陷”“零隐患”理念,面向产品、产线、组织、顾客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
坚持系统观念,深入推进全过程产品质量管控,加强对产品研制过程的管控,夯实研发设计过程知识基础。同时,加强设计工艺协同,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提高工艺技术对装备质量提升的支持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公司强化生产、检查、检验的有效性,确保每一序生产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
凌云太行公司
四季度,凌云太行公司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创新的力量。面对某产品重要零部件紧急生产任务,公司迎难而上,通过技改技革,成功打响了工艺改进优化的攻坚战。
公司迅速成立党员突击队 ,聚焦加工流程优化与创新方法研制。他们研制出粗铣两侧快换工装夹具,实现了机床4道工序并行加工,一次加工10件零部件的突破。这一创新不仅将部分工序由四轴机床改为三轴机床,降低了使用成本,还显著缩短了加工时长,累计降低生产成本约30万元。同时,通过组建两条生产线,实施一机多工序、一序多工位的生产模式,公司成功将该零件月产量提高了80%,展现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创新实力。
在节能改造方面,公司同样不遗余力。面对总装和试制厂房空压站频繁停机的挑战,公司迅速成立抢修小组,深入排查故障,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压缩空气共享方案。经过精心测算和紧张施工,抢修小组成功将三个车间的空压站管道接通,实现了南北管道压缩空气共享。这一举措不仅使空压机的运行数量由7台减少到3台,节能40%以上,还显著提高了供气稳定性,为公司的生产进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强化管理方面,公司始终坚持贯彻落实节约战略,通过降本增效唤起广大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本意识。聚焦市场、研发、采购等业务和工作流程、制度执行等方面,公司深入查找管理和资源上的浪费,制定并实施年度成本攻坚实施方案。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健全成本费用控制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积极拓展供应商等一系列措施,公司成功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截至目前,今年公司累计实现降本2380万元。